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茶园里的互联网思维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茶园里的互联网思维

领航中国

汽车从国道212线驶入山路,山势起伏,道路曲折蜿蜒。

9月,绵绵秋雨之后,山下白龙湖烟波浩渺;山腰处,一片片茶园烟雾笼罩。打开车窗,混合着水汽的茶香氤氲开来,散发着阵阵暗香。

九月,秋高气爽。在广元市青川县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园里,村民在除草、整理土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韦维摄

顺着茶园远眺,远远地能望见山里红顶白墙的人家。

中午时分,前方山体出现“浙川共建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的字样,我们的采访目的地到了——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2018年,这里接受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捐赠的安吉白茶——“白叶一号”。

而探访“白叶一号”的神奇之处,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看村貌:“清贫村”变成“示范村”

环绕的群山,陡峭的地形,赋予了青坪村广阔而又贫瘠的土地——全村1041人,共有耕地5100亩。多少年来,山里人在坡上使尽了力气。年底一算,薄薄的坡耕地里长出来的玉米、红薯和小麦,亩产还不如其他地区的七成,根本挣不了多少钱。2014年,青坪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0%。由于连年努力也拔不掉穷根,有扶贫专家曾摇头:“还是搬到山外去吧!”

致富,成了村里人终年忙碌而又求之不得的梦想。穷久了,村里人自己都丧了气:“青坪村还是改叫‘清贫村’才对嘛!”这是大伙苦中作乐的自嘲,透露着无奈、不甘。

但是去年,青坪村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同时,还拿下了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沧桑巨变,不少人归结其始于2018年的秋天——青坪村种下黄杜村捐赠的“白叶一号”。

在村委会,我们碰上了正在思谋秋季整地种茶的青坪村村支书王永明和脱贫户王正全。

见到我们来,王永明赶紧给大家泡了杯本地出产的“白叶一号”。“还要扩种‘白叶一号’,这几天整地,月底前就下苗子了……”

王永明说,赶着秋季扩种“白叶一号”,实在是因为大伙尝到了甜头。“单是今年首次丰产,在‘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村集体分红得现金’的分配机制下,全村1226亩‘白叶一号’,贡献了茶园流转费36.78万元、务工收入120万元……这还不算分红。”

“外头都抢着买!一家种七八亩,不比城里人收入少……”王正全说。

告别了王永明、王正全,我们来到村委会旁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敲开门后,我们进了一户人家。村民宋明华说起了搬迁五年来的变化:自己和老伴在茶园找到了工作,每天能赚160元,算上儿子务工收入,全家一年收入七八万元。

看观念:原来“不想种”而今“干劲足”

日头偏西,王永明开始陆续给村民打电话。

“你们苗子准备好了哇?好久能运过来?”

“你们找好人了没得?找了多少人呢?工钱谈好了哇?”

电话打完,王永明的额头渗出了细细的汗珠,“操心,但还是开心。”伏在桌子上,王永明把刚才的沟通情况一一记入笔记本。他说,当下,大伙儿干劲十足,今秋128亩“白叶一号”扩种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你是打自己脸呢!”看见王永明忙碌的样子,前来办事的村民忍不住调侃。听罢,王永明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起来。

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2018年10月,数十万株白茶苗从浙江安吉来到四川青川“安家落户”。彼时,一直没找到脱贫支柱产业的青坪村,成为青川当地首批接受茶苗捐赠的3个行政村之一。然而,在此之前的青川白茶受赠种植动员会上,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当时已在青坪村带着大伙儿种了上千亩绿茶的王永明却唱起了“对台戏”。说到激动处,他还拍着桌子冲着县领导“吼”了起来:“在我们这里种白茶能赚钱?简直说瞎话嘛!”

在三四十年前,当地其实就种过不少白茶苗。但种植过程中,大家发现,白茶产量太低、管护太难、市场认同度也不高。因此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青川本地的茶园里已经找不到白茶的身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宝珠寺水电站(蓄水区即白龙湖),库区老百姓把能带走的带走了,就是不带白茶苗子。”正是这段经历,让王永明固执地认为,青坪村乃至整个青川县都是白茶种植的“绝地”。

4年后,为村里种白茶忙里忙外的王永明,早就改变了看法,“赚到钱了嘛!”

看技术:因地制宜推出种植管理手册

太阳偏西,山坡上传来金属撞击泥土和石块的声响。声响中夹杂着一阵阵对话声。

“你看看,这个沟不够40厘米。排水不达标,苗子容易淹死……”

“这块地的牛粪少了,土壤腐殖质不够,苗子长不起来,还得加……”

顺着坡上梯田间的小道,我们来到了声音的源头——一群正在挥舞着铁锹、镐头的庄稼汉。见到我们,为首的中年汉子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在给他们说整地的技术呢……”

中年汉子叫宋朝林,是土生土长的青坪村人。2018年10月20日,在青坪村举行的青川接收安吉“白叶一号”茶苗捐赠活动上,作为受赠代表的宋朝林宣誓:一定要把技术学好,让“白叶一号”在青坪村生根发芽。当时,他的学艺对象,是黄杜村种茶大户杨学其。

誓言斩钉截铁,现实却很骨感。2019年3月初到5月初,青坪村的“白叶一号”竟出现了长达两个月的白化期(白化期后期也是茶叶的修剪期)——在黄杜村,“白叶一号”的白化期只有20多天,按黄杜村原来的时间节点修剪茶叶,许多茶树都枯死了。

这让黄杜村与青坪村的“土专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你们有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去管理?”闻讯赶来的杨学其对“学生”很不客气。

“你是‘外来和尚’,念不好‘本地经’。”宋朝林认为,青坪村和黄杜村距离遥远,因此两地自然条件也相差甚远,原来那一套或许并不适用。

争执归争执,问题还要从头来解决。平心静气后,“师徒”坐在一起“会诊”,终于找到原因:青坪村四五月间气温比黄杜村偏低3℃。基于此,他们提出对策:把茶叶修剪时间延后。

2020年春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宋朝林和大伙“照方抓药”。这一次,白化期的茶树死亡率回到了正常水平。宋朝林等“土专家”总结经验,在黄杜村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套与本地自然禀赋相适应的种植管理手册。

看管理:启用“数字驾驶舱”向西湖龙井取经

“这茶比儿媳妇都难伺候!”“胡说,这是富养女儿呢。”人群被俏皮的对话激起一阵欢笑,正在喝水的青川县茶产业发展事务中心主任马浩强差点被呛到。马浩强此番来青坪村,本是参加“白茶种植管理数字化系统”的验收,看见大伙儿都在,就在村子的茶史馆搞起了“临时培训”。

但村民们的讲话不是没有道理。

“娇贵”——由于“远道而来”、根系短浅和独有的白化期,“白叶一号”对水肥的保障要求极高。

茶叶种出来,如何销售也是难题。作为传统的绿茶产区和消费区,一直以来,青川乃至四川茶产业的着力重点都是绿茶。青川白茶要闯出名堂,并不容易。

“互联网时代,总要有互联网的思维。”对于如何打造品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何立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打开了“白茶种植管理数字化系统”中最核心的“数字驾驶舱”。

去年,从杭州西湖区挂职青川的何立剑履职后便立志要做一件事:把西湖龙井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方法应用在“白叶一号”上。为此,何立剑专门向西湖区乃至杭州市申请了专项经费,并面向全川发出数字农业系统开发的“英雄帖”。去年底前,系统“数字驾驶舱”正式上线。

“从种植到销售,一目了然。”何立剑介绍,“数字驾驶舱”主要由遍布茶园的地上监控探头、地下土壤检测仪器、气象监测仪等组成。只要打开系统,青坪村各“白叶一号”种植田块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土壤墒情、土壤微量元素数据及长势画面一目了然。

“遇到其他大问题,我们还可以请其他专家通过该系统远程会诊。”何立剑介绍,“数字驾驶舱”的功能还会延伸:通过全流程的数字化监管,能实现每一包茶叶“从田间到舌尖”全过程监管,进而分析出各环节工艺改进空间、不同年龄段和区域的消费者喜好,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生产。

据介绍,为打出青川白茶的名气,利用新一轮浙川合作的契机,青川全面向西湖龙井取经。目前,已经完成了“青川白茶”品牌注册。

看生活:收入增加了业余爱好也多了

“下了工,你去跳舞不?焦婆婆刚刚喊了我。”

“咋个不去?焦婆婆也跟我说了。”

夕阳西下,青坪村九组的坡耕地上,正在整地的韩保兰正在约王英周晚上一起去村委会附近的小广场跳广场舞。他们口中的“焦婆婆”——住在村委会附近的焦志会已分别给她俩发了消息。三人之所以能成为闺蜜,很重要的原因是共同际遇——她们都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眼下又都在经营着白茶。跳广场舞,也是今年初才有的爱好。

“以前有这功夫都去打零工赚钱了。”焦志会回忆,全家的日子变好,还是在搬下山后种了9亩“白叶一号”之后——单是她和老伴在茶园打工,一年就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算上分红,一年不少于4万元,够我们在家带两个孙儿的开支。”

焦志会感慨生活越来越好,王永明等人却说“后悔了”。

“都说我当时拍桌子拍坏了,没有多种点白茶。”王永明“自责”。

“也怪我们自己,胆子太小。”韩保兰曾劝过老伴对白茶“等等看”,自家剩下的6亩多地,直到今年才被纳入白茶计划种植范围。

“现在也不晚,也就是多等了几年。”王英周宽慰大伙。但谁都知道,她私底下已经争取了好几次,要求把自家剩余地块全部列入种植范围,甚至流转费都“好商量”。

天边晚霞正红,我们正准备离开。此时,青坪村的山谷里响起了音乐。阵阵歌声伴着说笑声,在山谷中激起阵阵回音。

大家的笑声,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

结语

吃水不忘挖井人

“何县长,你好久回家呢?我有个东西请你捎回去……”9月11日一早,接连不断的短信,让何立剑颇为“后悔”——

9月8日,在青坪村现场办公时,何立剑无意间透露了自己要回老家过中秋。消息一经传出,青坪村人就坐不住了。在王永明带领下,大伙连夜准备好了送给黄杜村、西湖区乃至杭州市的礼物:青坪村产的白茶。

“快过中秋了,我们请浙江的亲人们喝一杯我们自己种的白茶。”王永明说,在浙江的帮助下,“白叶一号”不仅在青坪村落地生根,还结出了“硕果”。眼下把白茶当礼物送给浙江,就是想让远方的亲人也品尝到丰收的喜悦。

礼物的外包装上,统一贴着一张纸条: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是青坪村随处可见的标语,也是经历了尝试、探索后收获希望的青坪村人的心里话。

来源: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吴忧 燕巧,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